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

為何外資頻頻豪娶台股公司?

外資企業相中台灣企業,
帶動參股與併購案增加,
簡直猶如八國聯軍進軍台灣股
市的場景。
比方說:
2014年製藥業的美時( 1795 ) 被國際同業
艾威群集團入主。
成為艾威群在亞洲市場的前進基地。
而艾威群正是一家來自於地球另一端的冰島企業。

2014年在美國掛牌的德商威世( Vishay
以每股139元的收購價格,
併購了環境光源感測 IC 大廠凌耀(3592),
並且隨後也在台灣股市下市。

2IC設計的創傑企業與 F-IML也在
美商微晶(Microchip)Exar的收購案中離開台灣市場。
2016年收購 F—環宇(4991)的三安是中資企業。
參股電動車電池系統商F-立凱(5227)資金
來自於五龍集團,
這是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投資。
買下股后漢微科的艾司摩爾是荷蘭企業。
總交易價值約27.5億歐元。
換算新台幣達一千億元規模,
這一次併購案,
外資漢微科超過五成的股權,
加上這幾年的除息以及參與現金增資,
平均而言長期成本並不高,
肯定是這場交易的贏家。
近期文創遊戲概念股的樂陞(3662)
則是有可能被曰商收購。
遊戲橘子(6180)差一點被
韓國遊戲商Nexon股權逆襲成功。
寶華銀行則是被新加坡的星展銀行併購。
因此,可以看出外商在台灣大撿便宜的經驗:
洋洋灑灑的外商收購台灣企業名單,
的確突顯出台灣企業價格被低估的現象。

外商也願意用更高的溢價去收購,
顯然眼前的股價低於真正的實質價值,
這是台股評價被低估的象徵,
而且外商新一輪的併購革命早就悄悄來了,
只是台灣的股民還沒有發現而已!
假如併購的對象是來自於中資,恐怕就波折重重。
其實我們可以重新檢視台灣企業具有潛在被併購價值的公司,
條件不難:
產業中具有技術利基優勢的企業。
股本以及總市值不能夠太大,
市值最好落在50-200億元之間。
產業趨勢的能見度要夠遠,
如果選個完全沒競爭力
或者是景氣走長空的產業意義就不大。 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